除了不要脸, 什么都要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10:22 点击次数:176
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。
(诈降诱敌 赵延寿)
赵延寿和刘延祚诈降,后晋朝廷轻而易举的就上当了。
赵刘说了,说既然我俩要投降了,那你们后晋朝廷得派人来接应我们啊,石重贵说好啊,这次不仅接应你们,还可以趁机北伐,一举拿下契丹。
按理说,这种事情,兹事体大,应该十分慎重,就算是你相信赵刘二人真的是献城投降,你也应该留个心眼,毕竟《三国演义》里黄盖诈降曹操,开船过来的时候,曹操还有疑心呢,还让放箭射住,不让黄盖靠的太近,你要出兵北伐,还是大军全出,还要接应敌方投降的将领,怎么说也得小心着点,至少应该派个靠谱的人去完成这个工作。
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这不是打游戏啊。这是玩命,博弈的是整个天下。
谁靠谱?作者也不知道,但是石重贵派的这个杜重威,他肯定是不靠谱。
没办法,皇帝宠信啊,谁让老杜是咱的亲戚呢对不对?
所以,杜重威再一次获得了后晋方面的最高军事指挥权。
其实写了这么多期,关于杜重威带兵能力之低,已经不用作者再多说了,这里主要再提一下,他人品之低劣,同样令人发指。
早在他还在地方做官的时候,他就没有什么好的品德,什么造福百姓,安顿一方,他全然不会,唯一会的,就是搜刮百姓,疯狂敛财,您说他敛财敛聚到什么程度,他治下的百姓受不了他如此压榨搜刮,纷纷选择逃亡,就算家都不要了,也要逃走。
如果不是逼的没办法了,又有谁愿意远走他乡呢?
地方上闹饥荒,他也不管,只要自己吃饱喝足,民众死活,那跟他没有关系,就算是粮食都已经烂在了仓库里,他也不愿意拿出哪怕一粒米来周济百姓。
杜重威还做过节度使,他掌握重兵,但在边境地区却下令戒严,一兵一卒都不出城,契丹人有时候只派出十来个骑兵到中原烧杀抢掠,甚至是发动惨绝人寰的屠村,杜重威从来都是袖手旁观,他既不救援中原百姓,也不驱赶契丹人,而完全是做壁上观。
(百姓受苦)
这契丹人啊,也早就知道杜重威胆小如鼠,只会伏雌守隘,所以尽管是那种只有几个人的骑兵队伍,到了杜重威的控制范围之内,也敢于肆无忌惮的横着走。
您说就这么一个无德无才,什么都没有人,石重贵何以把军事大权交给他呢?
非常简单,石重贵自己解释过:
威,朕之密亲,必无异志。(资治通鉴·卷第二百八十四)
后晋的开国皇帝是石敬瑭,而杜重威娶了石敬瑭的妹妹,石重贵是石敬瑭的儿子,那么杜重威就等于是石重贵的姑父。
石重贵认为,自己和杜重威是实在亲戚,所以自己放心把一切事情都交给他。
那么,带着皇帝的期望,杜重威率领大军二十万,浩浩荡荡的开拔前线。
赵延寿要献出莫州,而刘延祚则要献出瀛洲,两个人诈降的时候,杜重威是后晋方面第一个认为可信的,但目下到了瀛洲城,杜重威看见城门大开,他反而不敢进去了。
《三国演义》里,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城门大开,他不敢进去,那是因为司马懿太过多疑,认为诸葛亮一生从不弄险,司马懿是多疑反被多疑误,杜重威手握精兵二十万,瀛洲城门大开,他不敢进去,不是他多疑,而是他害怕,他天生就是这么一个人,他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。
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契丹是诈降嘛,城门大开,就是故意勾引杜重威进去,杜重威只要带兵进入,那保管是天罗地网,凶兵天降,二十万不死伤一半那都不算完的。
而且契丹人也认为,自己的这一出诈降之计绝对高明, 杜重威这种三流货色,一定上当,可是偏偏,杜重威没上当,而是他害怕了,他不敢进去了。
您看,有时候战争的发展就是如此诡异,司马懿是智者过虑必失,杜重威则成了愚者畏葸得生。
(城门洞开)
是啊,在极端不确定性中,过度防御有时比精确计算更有效,而高明的陷阱往往困不住最底层的懦夫。
来都来了,你不进去,你不进去,你的工作就没有办法开展,你干嘛来了你不知道吗?你是北伐来了,不能在瀛洲城外这么硬挺着啊对不对。
恰在此时,杜重威听说了瀛洲附近有一支契丹军队,由将领髙谟翰率领,杜重威一寻思,这入瀛洲城,太危险了,不如去攻打髙谟翰的这支军队,也算自己在战场上活动了,说明自己打仗了,于是他分出两千兵力,给了晋将梁汉漳,让梁汉漳去带兵追击。
梁汉漳这个人,平素有大志,打仗时曾放言,说自己有平定契丹的志向,但是史书上并无记载他有什么过人之处,唯一留下记载的只有一条,那就是他和杜重威一样,喜欢搜刮钱财,欺压百姓。
不过梁汉漳这个人,血气还是有的,也比较坚韧,他以两千人的兵力,在河北肃宁县东北方向遇到了髙谟翰率领的五千契丹精锐,在兵力落后的情况下,他周旋数日,多日苦战,尽管大部分时间落于下风,但他却从未后退,最终战死于沙场。
梁汉漳不撤退是有原因的,因为后晋大军就在身后,自己一打仗,主帅杜重威肯定知道,自己只要拖住契丹军,杜重威必定来援,这样就能歼灭敌人于战场之中。
理论上应该是这么发展的,但实际上,我们只能说,梁汉漳还是不太熟悉杜重威这个人,刚才咱不是说了,杜重威他这个人,他不打没把握的仗,而且见死不救是他的传统艺能,梁汉漳在前线和契丹人都引刀绝战,血吻相摩了,他寻思杜将军怎么还不来啊?结果杜重威在战场后方已经开始研究怎么退兵了。
(死战不退 梁汉漳)
由于没有得到支援,梁汉漳全军覆没,他本人临阵战死,至于杜重威,听说自己派出去的这两千人打了水漂,他又害怕了,也不继续北伐了,而是调转方向,开始向南逃窜。
真的,真的没办法评价,太难评了。
看多了古代历史,看多了古代战争,动辄就是数十万,数百万人的大战,我们有时候对数字已经失去了概念,我们会想,两千人好像也不多。
其实,两千人很多。
两千人并肩站立,长度能达到一点五公里,两千个医生,一天可以接诊一万次,两千个消防员,可以覆盖四百平方公里的救援,两千个警察,可以管辖八十万的人口,两千个快递员,一天可以处理五十六万个包裹。
两千将士们的鲜血,可以填满三分之一个标准游泳池。
两千个将士的背后,是两千个破碎的家庭,是无数个失去亲人的百姓。
这两千个将士,是谁的父亲,是谁的丈夫,又是谁的孩子?
他们凭什么这样死去,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死去!
杜重威啊杜重威,你不能和将士们同生共死,共同进退,你做的哪门子的三军大元帅!
你是真该死啊!
说出来您很难相信,杜重威撤军就撤军了,他在撤军的过程中,不知道是脑袋被门夹了还是抽风了,他竟然沿途焚烧百姓们的民居,顺便劫掠了大量的妇女。
注意,是中原百姓的民居,是中原家庭的妇女。
(献策攻敌 张彦泽)
杜重威撤军了,那契丹人自然就进军,杜重威在前头跑,契丹军就在后头追,杜重威一顿跑,直跑到河北武强一带才稍事休息,但是他也不敢休息太久,还要沿着冀州和贝州方向接着跑,好在这个时候,后晋将领张彦泽带着一支兵马接应上了杜重威,杜重威这才停下南溃之势。
张彦泽,太原人,行伍出身,据说他天生眼睛赤黄,晚上眼睛还发光,就好像猫科动物的眼睛一样,像猛兽,大家一看他长这个模样,还都有点害怕他。
早年间,他跟随庄宗和明宗,后晋建立之后,又为高祖鞍前马后,屡有军功,因此被升为指挥使。
张彦泽这趟带兵来,主要就是拦住杜重威,千万不能让他再逃了,必须兵合一处,正面对抗契丹人。
在这个事情上,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,《资治通鉴》说:
彰德节度使张彦泽时在恒州,引兵会之,言契丹可破之状。
意思是,张彦泽有击败契丹人的方法,所以他必须得到杜重威的兵力配合,等于说张彦泽属于是力挽狂澜的那个人。
但是,《旧五代史》里则有这样的记载:
彦泽为契丹所啖,密已变矣。乃通款于契丹,请为前导,因促骑说重威。
什么意思呢?意思是张彦泽和契丹人暗通款曲,这个时候他已经叛变了,此番前来,就是为了稳住杜重威,不能让杜重威彻底回师,要把杜重威留在战场上,这样契丹人才有歼灭后晋大军的机会。
主要是,杜重威跑的太快了,他自己不抓住歼敌的机会,他也绝对不允许自己被歼灭,他是猛跑。
是非或淆于目,公理必昭于心。
我们后边会继续分析张彦泽的来意和他的立场,但是对于杜重威来说,这已经不再重要了。
张彦泽策马而来,黄眼在暮色中灼灼如磷火,而杜重威脸色阴沉,谁也不知道,他的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...
参考资料:
《辽史·卷第四·》
《旧五代史·卷第九十五》
《资治通鉴·卷第二百八十五》
中国历代政治得失. 钱穆. 岳麓书社
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·契丹卷. 张久和,刘国祥. 科学出版社
上一篇:中乙北京理工试图向裁判员赠送礼品 足协官方:通报批评+罚款10万
下一篇:没有了